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完整社区”建设,开展了第一批14个市级“完整社区”创建示范社区建设。自示范建设以来,社区有哪些变化?给居民带来了哪些实惠?近日,记者来到示范社区进行探访。
构建全龄友好生活圈
“小区建成快20年了,过去配套服务较少,生活不大方便;环境也很一般,出门遛弯都没个宽敞地方。”家住东湖区光明社区的郑英姿说,“现在小区环境更好了,住着更舒心啦!”
光明社区党委书记刘云娟介绍,这几年,社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项目实施,小区道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尤其去年是社区入选全市第一批“完整社区”创建示范社区后,更是迎来大变化。
生活在“完整社区”,有哪些新体验?
“做饭少了。”开门下楼,郑英姿步行几分钟,就到了社区的幸福食堂。这里为居民提供午餐和晚餐,菜单、价格每周公示,老年人用餐还能享受相关补助。“好吃不贵,品种还多,比自己家里做饭方便多了。”用餐结束后,郑英姿便走进隔壁的便民超市,“这儿的水果蔬菜挺新鲜,还经常有打折活动,物美价廉。”
“孙女不用闷在家里了。”周末,76岁的李丛彬带着孙女来到社区少年宫上课,“社区与南昌市少年宫等单位合作,每周为社区儿童开设公益性课堂,将优质教学资源搬到小区家门口。”
“不用坐公交车往医院跑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里,几名正在输液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记者,“生病了可以来这里开药、治疗。”
聚焦居民生活需求,“完整社区”建设缺什么补什么。老人和儿童在社区生活的时间最长,且步行能力有限,是社区需要优先满足、充分保障的人群。
市住建局更新科负责人袁成介绍,按照“完整社区”建设要求,市里加大资金投入,并不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完善“一老一小”等服务设施,通过挖掘、盘活利用存量空间来增建或扩建托育中心、社区养老和卫生服务站,并积极开设“幸福食堂”,进一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
“完整社区”建设需要多方统筹、科学规划,将服务和资源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推动社区向服务多元化的“完整社区”转变。
南昌高新区湿地公园社区在建设“完整社区”的过程中,突出社区特色,将公园与社区打通,盘活利用周边已有的15公里健康步道、图书馆、美术馆、红色驿站等公用设施,多方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上周六,家住南昌高新区湿地公园社区的刘海燕带着孙女参加社区开展的绘画课堂,结束后,步行几分钟来到附近的公园游玩。刘海燕所在的南昌高新区湿地公园社区由高知公寓、中兴和园4期和湖畔学苑三个新建设小区组成,虽然与艾溪湖湿地公园仅一墙之隔,但之前因为隔着围栏,想进公园得绕不少路。
去年年末,新建成的一条鹅卵石小径给南昌高新区湿地公园社区居民带来了便利。“以前想去艾溪湖湿地公园,必须得绕路。现在大概步行150米就到了。”刘海燕表示,“现在买菜、看病、吃饭、送娃去托幼中心这些事在社区里就能办妥。”
在湿地公园社区十五分钟的步行范围内,一条环绕着住宅小区的道路串联起学校、诊所、商超、食堂等公共服务场所,全方位满足居民需要。
“我们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以南昌湿地公园社区为样板,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南昌高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甘锋表示,南昌高新区对照住建部、商务部等部委制定的“完整社区”建设指南20条标准,对已经有的项目进行优化改造,没有的就尽快补齐短板,扎实落实好各项任务指标,推动单一社区向完整社区转变,让群众在社区中能够生活得方便舒心。
2023年全市“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已完成投资近700万元。我市在完整社区建设中,不仅提供更多设施和服务保障,也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使得社区环境大为改观。据了解,全市试点社区共计划新建(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老年服务站、社区食堂、托儿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公园等各类设施近50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