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t996140--2020-0035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县气象局 生成日期: 2020-12-10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昌县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
  • 浏览量:
  • 字体【      】

为推动我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加快我县气象现代化进程,根据《江西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通知》(赣气发〔2020〕46号)文件精神,按照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智慧气象、安全气象发展理念,围绕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等国、省、市重大战略,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南昌县,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基本适应新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与民众健康、文化、生活等紧密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和精细,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利用率显著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进社区、农村、学校和矿区更加深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3%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有力。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生态气象监测网。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15~20%左右。

农业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农业气候区划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减灾减损、发展提质增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服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气象保障。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明显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2~3%,暴雨预报准确率和台风预报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显著提很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乡镇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和预警信号发布准确率稳步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有力。积极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智慧气象。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政策环境优化,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基础坚实。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基层气象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台站建设达到一流水平,迈进全国先进行列。

新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容气象基本观测、特种观测、农业气象试验示范等于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科研试验、科普宣传等的集成和有效整合,提高与涉灾部门的协同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南昌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筑起一道坚固的气象安全防线。

三、工作任务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工程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气象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建设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部门为农综合信息需求调查、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通过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宣传的快速发布,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和关键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预报,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和及时开展农业生产;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网络,将气象信息员队伍纳入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体现由部门职责向履行政府职能转变。做好加强天气落区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理顺县级气象台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和预警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提升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和决策服务响应速度;提供方便简洁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气象产品信息查询获取渠道。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发布系统;做好电视天气预报、农业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丰富服务产品和内容,开发具有农村、交通气象特色的气象服务产品;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共享信息平台,制定相关部门间的信息通报制度。

(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

在我县南昌县泾口乡小莲村现代农业(种养业)示范基地打造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增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利用微信功能开发“昌南农业气象”平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提高粮食种植水平;紧紧围绕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成省内一流、开放共享的气象科研实验室。

1.高标准推进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

(1)目的意义

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批,是全市唯一一个以农业气象为研究对象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除承担中国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规定的双季水稻、油菜、花生、物候观测以及相应情报预报外,还承担以水稻与气象关联性为主的农业气象试验、示范以及推广等科研任务。

加强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利于顺利开展当前承担的各项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有利于将来能够承接自主申报、上级科研业务下达的科研课题以及更高级别的科研课题,有利于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的农业气象科研合作,有利于汇聚一批国内知名、专兼结合的气象研发团队,有利于建设省内一流、开放共享的气象科研基础设施,更有利于打造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的水稻气象基础学科,取得一批桔柚影响力、实用型的重大科技成果。

(2)建设内容

一是设立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开放性研究基金,重点支持水稻领域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二是根据需求,建设4个玻璃温室,每个温室内置自动气象站一台,观测大棚小气候和土壤温度、湿度和水分等状况。

温室主体结构为GP-3J4-9.6型文洛式玻璃温室。抗风载荷0.60KN/m2,抗雪载荷0.50KN/m2,最大排雨量:180mm/h,恒载荷:0.5KN/m2,吊挂荷载:0.20KN/m2,电参数:220V,50HZ,PH1/380V,50HZ,PH3,屋面角22°。

温室规格尺寸:跨度10m,开间3.6m,肩高4m,顶高4.84m,外遮阳高5.6m,侧墙长36m。

(3)经费概算

建设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共需经费210万元。其中:设立开放性研究基金80万元,成果转化40万元,安装大型玻璃温室60万元,购置仪器30万元。

2.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建设

(1)目的意义

南昌县泾口乡小莲村现代农业(种养业)示范基地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增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农田小气候设备的安装,不但可以作为水稻田小气候气象观测的补充观测点,还可以成为水稻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点;气象防灾减灾电子显示屏、新型智慧气象多媒体系统的安装,可以有效地扩大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的宣传面,对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2)建设内容

一是搬迁农田小气候及实景观测系统。将在原泾口乡南昌标兴农机农技专业合作社基地打造的南昌县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的水稻田实景观测和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搬迁至新打造的位于泾口乡小莲村的现代农业(种养业)示范基地;

二是开展与水稻种植有关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是双季水稻分蘖期晒田控蘖气象适用技术试验、再生稻农业气象使用技术的示范推广等;

三是安装新型智慧气象多媒体系统。分区、分屏显示为农服务信息、天气预报信息、天气实况信息、旅游气象信息、交通气象信息、气象视频信息等;

四是安装气象防灾减灾电子显示屏。固定播放常规天气预报、国家农业政策、政府惠民政策、农业保险政策、气象科普知识等信息。

(3)经费概算

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建设共需经费50万元。其中:搬迁、新建费25万元,实用技术示范推广费用15万元,安装电子显示屏和多媒体系统10万元。

(三)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建设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温度、降水量、风向风速、气压、氧气浓度、辐射、负氧离子、PM2.5等数据,为自然生态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1.建设内容

一是采集系统。能够简单、直接的连接更多的传感器和完成更复杂的接线方式,DT85的双重通道概念构成多达32个被隔离的模拟输入或48个共用端模拟输入,提供多种传感器组合使用的可能性,适用于多种接线方式和应用。DT85提供12VDC输出,灵活的I/O设置和智能传感器接口,能偶实现多种不同和高难度的应用;

二是传感器系统。主要有空气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氧气浓度、气压、紫外辐射、PM2.5、负氧离子等传感器系统;

三是供电系统。采用交流供电的方式,由供电模块、开关电源、蓄电池、蓄电池箱等构成。

2.经费概算

建设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共需经费100万元。其中采集器30万元,PM2.5、负氧离子等传感器60万元,供电系统10万元。

(四)“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工程建设

启动“南昌县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工程建设,完成防灾减灾科技园新址用地的选址、征收等工作。防灾减灾科技园将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容气象基本观测、特种观测、农业气象试验示范等于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科研试验、科普宣传等的集成和有效整合,全面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改善台站观测环境;完善水、电、路、护坡、消防、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气象台站适应南昌县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实现目标: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建设要建设精品工程,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确保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业务用房满足4个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基地、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和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2个平台(国突平台和预报服务平台)运行需求,业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实现“一流台站”奠定坚实基础。

1.目的意义

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项目建设是近期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南昌县气象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工作。要站在对南昌县气象事业负责的高度,委托国内高水平的公司,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的设计规划。

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地面气象观测环境、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试验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建设和完善我县国突预警平台和提升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的需要。项目的建成,有利于整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科研试验等功能,提高与涉灾部门的协同防灾减灾的能力,有利于打造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的水稻气象基础学科,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实用型的重大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对我县经济活动和人民安全造成的损害。

2.建设内容

南昌县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建设主要由地面气象观测基地、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基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个基地和国突平台、预报预警服务平台2个平台组成,总计建设面积约54亩。园区分为基础气象观测区9亩,农田试验示范区30亩,业务办公区15亩。主要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农田改造、减灾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

(1)地面气象观测基地建设。

气象观测场主要由全要素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等构成,含已纳入业务观测仪器和未纳入业务观测仪器两部分组成。

已纳入业务观测部分的仪器:有DZZ4自动气象站主站和辅站、双波段云量观测仪、云高观测仪、降水现象仪、辐射观测仪、日照观测仪、土壤水分观测仪。

未纳入业务观测部分仪器:有天气现象观测仪、不同下垫面温度观测仪、地下水位观测仪、大气电场仪、酸雨观测仪、PM2.5/PM10观测仪、电线结冰架(人工)。

其他配套设备有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交流配电箱和中心站设备及软件。

配套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工程和视频监视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包括场地平整、预埋件基础施工、围栏建设、管道铺设、草坪、铺设道路等。视频监视工程主要为高清视频实景、安防监测系统的安装,主要目的是保障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观测不受人为活动干扰。

(2)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主要建设南方水稻气象重点开发实验室外场试验研究基地、水稻气象试验研究仪器设备购置,设施农业气象示范区等。

①准化试验田的排灌设施建设

30亩标准化试验田的排灌设施建设,具体约400m的田间排灌渠,约150m的道路改造等,以提高水稻田间试验条件。

②南方水稻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外场试验研究基地

▲水分控制试验场建设

在试验基地内建设水分控制试验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控制池15个,占地约为280m2左右。建设钢架结构遮雨大棚1套,实现土壤水分控制池全覆盖,占地约为360m2左右,配备建设必要的移动遥控装置,未降雨时移动到放置空地区域,在大棚内建设180m2左右人工降水模拟器,模拟不同程度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

水分控制设施主要包括地下部分建设和地上部分建设:地下部分为15个土壤水分控制池,每排3个,每个控制池长5m,宽3m,深2m,土壤水分控制池总占地宽为10m、长为28m,共计280m2左右,每个水分控制池为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为电驱动移动遮雨棚,为钢架结构,跨度大概为12m,长约30m,高约3.5m,占地面积360m2左右,移动轨道长60m,并配备遥控移动装置和180m2人工降水模拟器。

▲大型水分蒸渗仪建设

用于研究水分平衡、物质平衡、土壤溶质运移。由自动称重蒸渗仪系统和非称重蒸渗仪系统两部分组成。土柱表面积标准化为1m2,蒸渗仪高度2m,称重系统分辨率为0.01mm,蒸渗仪底部截面形成一个张力区,张力区通过传输到蒸渗仪中的土壤张力来获取田间水通量。

▲涡度相关系统建设

建设内容包括LI-7500A分析仪、LI-7700甲烷分析仪、LI-7550数据采集器、超声风速仪、能量平衡系统数据采集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净辐射传感器、太阳光量子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热通量板、土壤水分传感器,通量分析软件,相应的3m支架,安装配件若干、太阳能供电装置。

③水稻气象研究仪器设备购置

购置用于水稻气象试验和生理生化分析仪器设备,包括人工气候箱1台、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1套,便携式叶面积仪1台等。

(3)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主要建设室内气象文化展示中心、科普观测场及户外气象文化展示。

①室内气象文化展示中心建设

建设由多媒体演示、科普展板、光电模拟、实物模型、气象业务演示等组成的气象科普展区。采取声音、图像、文字、模型相结合及互动的表现方式,全面介绍气象知识,讲解天气现象和重大气象灾害成因、气象法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宣传气象服务产品等。

②科普观测场建设

按照标准观测场规模建设辅助气象观测场建设,规模25m×25m,安装主要气象观测仪器用于科普展示和互动教育。

③户外气象文化建设

按照中国气象局、省、市气象局领导的要求,结合整个园区规划,在户外借助地面、柱子、文化墙、灯具等媒介展示气象要素、气象历史、气象科学等文化,突显气象文化。

(4)减灾中心建设

减灾中心建设主要包括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国突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等,旨在搭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的主体业务和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3069.5m2。详细建设内容见下表。

楼层功能面积楼层面积综合项目总建筑面积

一楼气象文化展示厅259.201555.73069.5

气象预报服务平台、国突平台243.00

农气实验室(2个)221.40

厨房45.54

食堂(大)54.00

食堂(小)59.58

机房18.00

发电机房62.10

卫生间(2个)77.04

仓库18.00

人影用房80

公摊417.84

二楼指挥中心72.00929.93

会议室78.75

接待室78.75

培训室150.00

农气平台100.80

资料室18.00

器材室36.00

设备间18.00

财务室18.00

卫生间(2个)77.04

公摊282.59

三楼值班休息用房(9间)254.16583.87

业务值班室(2间)90.00

卫生间(1个)41.40

公摊198.31

(5)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晒场建设、农田标准化建设、水电路网建设、园区绿化建设、安防监控系统建设等。

①晒场建设

建设面积700m2的晒场,硬化厚度20cm。

②农田标准化建设

面积约30亩,主要开展田块整治、排灌设施建设,机耕道建设和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

▲田块整治

根据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田布局,平整土地,减小农田地表坡降和落差,以亩为单位划分田块,实现田块标准化。

▲建设灌排设施

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的要求,配套建设输配水渠和排水沟、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并对渠道进行防渗设计。排灌主渠道沿着园区中心主路两侧设计,呈南北走向,总长度约520m,支线排灌渠沿着标准田呈东西向分布,共7条,总长度约910m。干渠底宽60cm,15cm垫层,10cm厚度;边墙宽30cm,砖砌,两侧用C15水泥砂浆粉墙。支线排灌渠底宽30cm,15cm垫层,10cm厚度;边墙宽20cm,砖砌,两侧用C15水泥砂浆粉墙。

▲建设田间道路

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新建机耕路,沿园区中心线呈南北走向,总长度约260m,路基宽度4m,行车道宽度3m,路肩宽度0.5m,硬化厚度30cm;在中线位置设置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10m。建成后能满足道路通行,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③水电网建设

▲输配电设施

大型人工气候室专用及办公、试验、水泵站等设施用变压器一个200KVA欧式落地配电柜以及配电整套系统。

▲排污系统

敷设600mm水泥管道,约500m;建设2#化粪池4座,检查井16座。

▲供水及消防系统

敷设60~100mm水管及消防管道,约500m,设消防栓4座。

④园区绿化景观建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整理园区绿化用地,铺设草坪,栽种苗木等。绿化区域主要位于用地南面和西面,南面园区入口长度70m,绿化面积约700m2,主要起防护和隔离作用。西面沿水塘部分长度约130m,绿化面积约300m2,绿化主要作景观用。

⑤安防监控系统建设

安防监控系统包括围墙建设和视频监视工程两部分。

围墙建设总长度约900m(南边长100m,北边长230m,东边长295m,西边长275m)。

视频监视工程主要为高清视频实景、安防监测系统的安装,主要目的是保障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观测不受人为活动干扰。建设内容包括配备天候球形监控摄像头,红外对射探测器,录像机,声光报警器,报警主机等。建设规模包括整个园区围栏、重要设施周围,以及业务楼外围。

3.经费概算

“南昌县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园”工程共需经费1720万元。其中:地面气象观测基地建设280万元,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148万元,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140万元,减灾中心建设812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40万元。详细测算见下表。

代号费用名称单位单价数量总价

一地面气象观测基地建设

1DZZ4自动气象站主站台33.4133.4

DZZ4自动气象站辅站台17.8117.8

2双波段云量观测仪台33.2133.2

3云高观测仪台37.5137.5

4降水现象仪台6.816.8

5辐射观测仪台25.9125.9

6日照观测仪台4.414.4

7土壤水分观测仪台5.615.6

8天气现象观测仪台19.8119.8

9不同下垫面温度观测仪台5.615.6

10地下水位观测仪台5.715.7

11大气电场仪台5.815.8

12酸雨观测仪台18.4118.4

14电线结冰架(人工)个0.510.5

15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台3.213.2

16交流配电箱台1.611.6

17中心站设备及软件套8.518.5

18系统设备现场安装调试费套3.513.5

19系统设备包装运输及保险费2.812.8

20基础建设工程费(场地平整、预埋件基础施工、围栏建设、管道铺设、草坪、铺设道路)套30130

21高清视频实景、安防监测系统套10110

小计280

二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基地

1水分控制试验场建设套37129

2大型水分蒸渗仪套50150

3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台56156

4便携式叶面积仪台13113

小计148

三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1气象科普展区设备套40140

2科普观测场个60160

3户外气象文化展示40

小计140

四减灾中心

业务用房m20.253069.5767

2设计费30

3其他费用(建设管理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15

小计812

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围墙m9000.0654

2晒场m27000.017

4农田标准化建设亩30130

5200KVA变压器套14545

6电源线路m10000.0220

7道路硬化m240000.03120

7供水m15000.01624

8给排水(雨污分流)m210000.0220

9安防系统(含物联网)套12020

小计340

合计1720

四、实施进度安排

从2021年起,分五年实施。

2021年12月底前县气象局会同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完成所有项目的分项实施方案,并报县政府审核。

2022年1月-2025年12月,按照分项实施方案要求及各单位职责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五、建设资金安排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总投资33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78万,江西省气象局资金800万,南昌市气象局资金50万元,南昌县地方财政资金1692万。投资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详见《南昌县气象“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投资项目表》。

六、建设任务分工

南昌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落实工作,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牵头负责项目的落实工作;各单位分工协作、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落实。县发改委负责规划项目审核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建设内容把关,并将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第一期投资从2021年开始分两年足额落实到位;县气象局根据省、市气象部门要求,加快有关工程建设进度,区分轻重缓急安排和启动各工程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气象局等部门为成员的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要将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全县重点工程,认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新建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落实《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建立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分类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推进气象业务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益。

(三)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

坚持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向气象现代化建设投入。

(四)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规范和引导中介组织参与气象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法制机构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气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气象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气象法律顾问的作用,引导、促进气象事业依法规范运行。

(五)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气象部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加强党规党纪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改进作风,开展党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党员干部置于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全方位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技展示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广泛传播气象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气象软实力,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扫码浏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