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17个先行县之一,今年以来,湾里管理局把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塑形再造 建设宜居乡村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舍不得拆掉,不仅自己生活不方便,还影响整体的村容村貌!”前段时间,洗药湖管理处卫东村党支部书记程绍江带领村“两委”干部,到忠庄自然村村民程宗朗家登门拜访,并对其进行沟通劝导。
原来,程宗朗家的旧厨房被划为村里“三清三拆”拆除范围内,村干部们上门拜访是要倾听他的想法,详细地为他讲解“三清三拆”工作对于改善村庄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意义。通过沟通协商,程宗朗表示理解与支持村里“三清三拆”工作。
“相对于‘三清’,‘三拆’才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清拆工作刚开始时,部分村民不理解,我们只能反复上门,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程绍江说,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村里的面貌有了大变样,“群众看见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都慢慢转变了观念,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里肯定会越来越好。”
今年以来,卫东村注重强设施、绿家园、美乡村,借助优越的地理区位,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建设乡村民宿及网红打卡点,将村庄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溪流观光带。现如今,油菜花海、577空间、铜源峡景区等,已成为不少市民游客览山水风光、享田园生活的不二之选。
“以建设和美乡村为导向,我们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改水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村更宜居。”洗药湖管理处党政办主任余雄说。
现在,一幢幢新民居、一个个文明村落已成为湾里管理局的乡村新景观,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建设美丽家园,将“美丽生态”转化为以“乡村旅游+”为路径的“美丽经济”。
产业赋能 建设宜业乡村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宜业,让群众增收有门路、收入有保障。
眼下,太平镇南门分场“世外桃源”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园内种植的油蟠桃、黄金蜜等陆续成熟,沉甸甸的蜜桃挂满枝头。
记者了解到,通过推行“产业园+专业企业+种植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太平镇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狠抓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重点工作,果蔬种植产业已逐步发展成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特色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
“我们紧盯商机,通过土地流转对荒废多年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以桃树种植为主,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不仅为周边农民就近就业提供了方便,更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南门分场党支部书记李武说,在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村集体每年可固定增收6万元,带动了全村的产业发展,每年可为村民带来30余万元收入,让大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除了原生态的农业产业,山清水秀的梅岭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更是为发展民宿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合水分场雷港自然村的民宿村,一栋栋民宿或掩映在“竹海”当中,或坐落于农田水渠之旁,移步换景、靓丽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据介绍,该民宿村规划面积550亩,按照政府做基础、企业做业态、村民享红利的发展模式,先后引进6家民宿(农家乐)和1家休闲农业产业项目,“吃住行游购”配套齐全。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民宿类别的“一村一品”示范镇, 太平镇以开展“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为契机,深挖资源优势,大力提升民宿特色产业,雷港民宿村便是支柱之一。“雷港民宿村采用租金加分红的方式与村民、村集体合作,每年给村民带来租金收入25万余元,村集体每年增加分红收入50余万元,可解决就业100余人。”合水分场党支部书记熊光俊告诉记者。
培根铸魂 建设文明乡村
建设和美乡村,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今年以来,湾里管理局将乡村治理与文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相互转化,形成了有形有实有魂的文明乡风实践。
梅岭镇立新村探索打造了“爱心超市”,将村民的日常行为与积分管理相挂钩,引导村民认真履行义务、争做先进个人,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
“日常生活中,把自家庭院打扫干净可以获得积分,和邻里互帮互助也能得到积分。我今天用7分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和一袋洗衣液,感觉很开心。”村民高民乐呵呵地说。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这几年,湾里不少村庄以“积分制”推进移风易俗,把红白喜事简办、孝亲敬老、日行好事、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考核,由村建立积分台账,对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参与乡村事务情况进行量化评比。同时,通过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等活动,加大培树表彰典型,不断涵养文明乡风。
http://www.ncrbw.cn/h5/html5/2024-07/05/content_143548_1009943.htm?curr=